站在酒泉发电厂的机组旁,耳畔是熟悉的设备轰鸣声,恍惚间又回到了母校的课堂。2013年秋,我踏入太原电专(现山西大学),开启了与“热能与动力装置”相伴的三年。那时的我,对电厂系统的认知还停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,是
老师们用一台台拆解的泵阀、一次次仿真实训,让抽象的理论在眼前“活”了过来。记得第一次参与汽轮机拆装实训时,手忙脚乱中弄反了螺栓方向,老师却笑着鼓励说:“犯错是成长的学费,电厂人最怕的不是失误,而是不敢动手。”这句话,成了我日后工作中面对挑战的底气。
2016年毕业时,我带着专科的稚嫩步入山西国峰电厂,从巡检员干起。深夜的厂房、密密麻麻的仪表盘、机组启动时的紧张与兴奋。每一步都让我更深刻体会到母校赋予的扎实根基。为了弥补学历短板,我选择在职攻读中北大学本科,那些边工作边啃《电气工程》教材的夜晚,仿佛回到了电专图书馆的灯光下。两段学习经历,串联起我对电力行业从“知其然”到“知其所以然”的蜕变。
如今,从山西到甘肃,从巡检到主值,母校教给我的不仅是热力循环与电气控制,更是“严谨务实、精益求精”的工匠精神。去年参与连城电厂3号机组改造时,面对复杂的DCS系统调试,我下意识地翻出母校的课堂笔记—泛黄的纸页上,老师用红笔圈出的“安全冗余设计”原则,依然清晰如昨。
母校于我,是实训车间里沾满油污的双手,是毕业答辩时那句“未来在机组里见真章”的期许,更是扎根电力行业的初心。愿每一位电专学子,都能在母校的沃土上,找到照亮职业生涯的那盏灯。
微信二维码